二、結構技巧例釋
(1)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,安排結構
比如魯迅的《藤野先生》是按“認識→交往→離別→懷念”的時間順序來寫的;許地山的《落花生》則按“種→吃→議”的時間順序依次展開。
(2)按空間位置變化組織材料,安排結構
記事性散文和游記散文多按此種結構展開,不突出時間因素,或隱沒時間因素,只突出空間位置的變化。比如朱自清的《歐游雜記》里許多文章便采用了“近→遠”“東→西”“上→下”等結構,這種結構方式類似于中國畫中“移步換景”的表現技法。
(3)按事物性質、類別組織材料,安排結構
比如賈平凹的《入川小記》,將入川觀感分成幾類寫,分別寫了小吃印象、對成都人的印象等。
(4)以中介物組織材料,安排結構
把中介物作為串聯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。所謂的中介物,可以是具體的人、事、物,也可以是抽象的問題、概念、思想等。比如蕭乾的《鼓聲》,就分別寫了小時候的撥浪鼓(歡樂)、商販鼓(收破爛)、和尚道場鼓(葬別母親)、歡慶解放鼓(新生)、農民分田地鼓(歡樂)、“文革”鼓(挨斗)和“四人幫”倒臺鼓(歡樂)等,鼓聲串起的片段表現了作者的人生歷程及感悟。
(5)以作者的思想、情感的變化脈絡組織材料,安排結構
比如余秋雨的《廢墟》,就是按照思想、情感的變化脈絡來寫的,先后寫了自己和別人對廢墟的看法,認為應當保存廢墟,中國需要廢墟文化,保存歷史廢墟是為了走向現代。
(6)以雙線結構(復調)行文,分明線和暗線